亿辞网手机版
成语故事 -> 刻不容缓的故事、刻不容缓的典故:
前一篇:克绍箕裘 后一篇:刻舟求剑

刻不容缓的故事:

【成语】: 刻不容缓 刻的成语缓的成语接龙

【拼音】: kè bù róng huǎn

【解释】: 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成语故事】:

  铜壶滴漏忆昔时
  铜壶滴漏元延礦三年
  古人受滴水间隔很有规律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先于世界其他民族、闪烁民族智慧之光的计时器--铜壶滴漏。
  人们以铜铸一壶,壶底有一细孔,壶内坚一支刻有度数标号的箭形浮标,注水后,水由孔中慢慢漏出而逐渐减少,浮在水中的漏箭也随之下降,通过观察箭杆上落在壶沿口的刻度,便可知道时间。这种较圭表先进和准确的计时器称为“漏壶”,又叫“漏刻”、“铜漏”等等。
  只有一个贮水壶的叫单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贮水壶的叫复壶。目前存世最早的单壶是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00年)制造的。单壶因水滴速度受水压变化而不能均匀,故计时精确度不高,每天大约误差15分钟。东汉以后开始使用复壶。典型的复壶有四个贮水壶,自上而下互相迭置。上面三个方形壶为播水壶,壶底均有孔,最上面的壶注水后,水即依次滴入各壶,最底层的是园形受水壶,壶内有浮标,叫“箭舟”,舟上坚着一枝漏箭,上有表示时间的刻度。随着水位渐高,水涨舟浮,漏箭随着上升,壶沿口处有一铜铸的小人,手臂向前伸出,伸出手指靠近漏箭,小铜人手指的刻度即当时的时间。陆游有诗咏道:“夜润重笼香,灯残漏箭长。”(《晨起》)
  应用漏壶测时,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周礼.夏官》就已经谈到设官来管理漏刻。铜壶设计。制作要求很严格。元代延礦年间(1314-1320年)制作的四壶一组的漏壶,通高2.64米,由日、月、星、受水壶四壶组成。每壶都有盖,放在阶梯式的座架上。日壶高75.9厘米,月壶高58.8厘米,星壶高56厘米,受水壶高76.3厘米,水从日壶中依次下滴,进入受水壶。壶中水位上升,木箭(标尺)随之上升,观其刻度,即知时间。测时精确度竟达到一昼夜不超过一分钟。这真是古老文明的杰作,中华民族的自豪!原置广州城拱北楼上,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掌握了精确的时间,保证了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明清以后,我国开始有了钟表,铜壶滴漏逐渐废弃不用了,但它并没有退出我们的生活,仍然随处可感觉到它的存在。
  古人为了计时精确,把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示。每一个等分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二个小时。现在的零点相当于子时,两点相当为丑时……到了近代,人们又觉得这种时段太长,又把每一个时辰分为两个小时辰,每一个小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一小时。头一个小时辰叫“初”,后一个小时辰叫“正”。如子初,就相当于现代的23点;子正,就相当于现代的零点。再到后来,人们把小时辰简称为小时,一昼夜就成了24小时了。
  《说文》解道:“漏,以铜授水,刻节,昼夜百刻。”即箭漏上刻有一百个刻度,表示一昼夜。每一刻合今天的十四分二十四秒。由于100刻不好与十二时辰相配,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又改为96刻、108刻、120刻……清朝初期,确定一昼夜为96刻,这样每一时辰就是8刻,每一个小时辰(小时)就是4刻。现在的一小时是60分钟,60分钟除以4刻,为十五分钟,所以十五分钟就叫一刻。
  如今“刻”仍为时间单位。“倾刻”、“刻不容缓”、“立刻”中的“刻”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人们目睹时间随流水一去不返,不禁感慨“时光流逝”,进而悟出“一刻千金”的时间价值。毛泽东诗词中也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著名诗句。


字典查询:




◆查看更多:含有 的成语。

大家都在看:
高屋建瓴的故事
关于狼的成语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描写秋天的成语
形容人多的成语
关于诚信的成语
孤注一掷的成语故事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

 >>相关成语:
刻意求工 刻木为鹄 喜则气缓 势不容缓
经典成语故事:
爱屋及乌 曲高和寡 入木三分 缘木求鱼 滥竽充数 沆瀣一气 分庭抗礼 一叶障目
草船借箭 安步当车 脍炙人口 马首是瞻 弹冠相庆 万马齐喑 曲突徙薪 吴下阿蒙
才高八斗 酒池肉林 兔死狗烹 害群之马 开门揖盗 惴惴不安 危如累卵 芒刺在背
鸿鹄之志 大公无私 作壁上观 连篇累牍 黄粱美梦 讳疾忌医
更多内容请查看【亿辞网】成语词典大全。如有疑问,请直接与我们联系。谢谢!